孤独者自我抗争——《有时我会思索死亡》广信配资
今天聊聊美国电影《有时我会思索死亡》。
片名Sometimes I Think about Dying (2023),别名有时我会想死 / 偶尔我会想到死亡(台)。
在有社交恐惧和情感障碍的弗兰眼中,俄勒冈州的海岸线永远笼罩在灰蒙蒙的雾气里,潮水声、键盘敲击声、同事的闲谈声连绵不绝。
弗兰待在办公室的一个角落里,安安静静,与世无争。微波炉加热的肉饼、白软干酪、数独游戏是她与世界唯一的“对话”。直到某天,一个叫罗伯特的男人闯入她的视野,给她的世界带来一丝改变的气息。
这是讲述独行者的故事,但不是一个治愈系的童话。
导演雷切尔·兰伯特用极大的克制将镜头对准一个内向者的生活。黛西·雷德利饰演的弗兰演出了我们生活中许许多多真实的“隐形人”。她走路时肩膀微缩,目光永远低垂广信配资,仿佛要将自己折叠进空气里。
同事聚会时,她站在人群边缘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衣角,像误入异星球的生物。这种拘束如此熟悉,每个在社交场合感到手足无措的人都能在她身上看见自己的样子。
片名《有时我会思索死亡》就是弗兰每日的白日梦。
当同事讨论周末计划时,她的思绪已悄然飘到办公室窗外,任由巨型起重机吊起她的躯体。微波炉转动时,她幻想着自己躺在森林腐叶间,昆虫爬过苍白的皮肤。
阴郁的办公室突然浸入冷蓝光线,弗兰的死亡幻象如油画般在银幕铺展。这些画面并不是表现死亡的恐惧,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平静。死亡并不是她的终点,而是她逃离庸常生活的方式,幻想是她抵御喧嚣的盔甲,是她创造的私密乐园。
新同事罗伯特的出现让弗兰的生活起了涟漪。罗伯特爱聊电影、带着笨拙的幽默感,用最原始的方式靠近弗兰,先是分享零食,发工作短信,然后邀请她看一部“烂片”。约会场景也显得比较笨拙,两个人仿佛很难协调身体一样。
这些细节都表现了社交焦虑的本质,他们并不是厌恶人群,而是害怕“出错”。当罗伯特问及她的过去,弗兰的回答极其简短“在夏威夷长大”“喜欢做饭”“没谈过恋爱”。她向往又害怕亲密关系广信配资,每时每刻如履薄冰。
社交恐惧症患者应该很能理解黛西·雷德利的表演。
她减少台词,注重表现人物细节。接过咖啡杯时小指轻微颤抖,听到笑话后延迟半秒的嘴角抽动,独处时突然放松的肩膀曲线。在参加谋杀派对时,弗兰被指定扮演死者,突然绽放出生涩的幽默感。
她不是没有温度,只是把情绪藏在很深的地方。
其实罗伯特也差不多,他并不会哄人,也没有什么交流技巧,内心也是同样脆弱。他们的靠近不是浪漫奇迹,而是两个灵魂的相互勘探。
影片中的职场生态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。隔板间的八卦、退休派对的塑料掌声、团建游戏的尴尬,每个场景都让人感同身受会心一笑。
弗兰的同事们并非恶人,只是被困在社交仪式的普通人,大家都一样,都在用热闹掩饰孤独。
这座不大的办公室就像是当代生活的隐喻,我们都在隔间里扮演“正常人”,把真实的自己锁进抽屉。弗兰的特别之处在于,她放弃了假装,用幻想死亡来完成反抗。
影片结局也较为写实,并没有发生俗套的救赎,弗兰依然做着死亡的白日梦,依然不善言辞。
影片献给内向的人。内向者的世界不需要被“修补”,内向者被贴上“孤僻”“冷漠”的标签,其实一直在认真观察,他们不是拒绝世界,而是用更谨慎的方式爱它。沉默也不是缺陷,而是另一种完整的语言。只要能找到懂你的人就好。
幻想中内心独白,
沉默者孤独抗争。
配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